陳建仁,溫州市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師。21年來,用辛勤的汗水,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書寫著人生最絢麗的篇章。
知道陳建仁,是因為喜歡他的新著。準確地說,是因為喜歡這書的名字:讓心靈灑滿陽光。
包容,是陳建仁在《讓心靈灑滿陽光》中的主話題,千百種話語,化作一個心聲:愛,從包容開始。
陳建仁對包容這樣闡述:包容,是一種等待。這種等待包含兩個層面的意義:第一,等待學生對自身缺點或所犯錯誤的自省,等待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教育、自我轉變;第二,等待教育的時機,把握教育的最佳切入點。
陳建仁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只有先滿足學生的缺失性需要,才能進一步使其產生更高級的成長需要。他用古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來告訴人們在與人相處的時侯不要用放大鏡看別人的缺點,如果過份地追求完美,不斷指責學生的過錯,放大錯誤,就會失去教育學生的先機,就會失去與學生做朋友、伙伴的機會。更多的時侯,寬恕“問題學生”的一些過失,或許會收獲更多的驚喜。
陳建仁關于包容心的案例與論述,讓我想起了一個學生,他叫趙心銳。去年,他以年級第24名的優異的成績成為我校七年級新生。從小學到初中,這孩子無不讓人交口稱贊。然而,七年級下學期期中后短短一個月,成績大幅下降,上課也與以前判若兩人,不是埋頭苦睡,就是兩眼發呆。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工作,既沒找到變化的原因,也沒喚回孩子上進的心,無奈之下,大有放任自流的想法,對他的教育也漸漸不耐煩甚至粗暴了。
我覺得,一方面,趙心銳之所以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一定有讓他痛入心扉的變故。另外,之所以沒有喚回他上進的心,還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教育的時機與切入點。更重要的是,我們對孩子的變化缺少耐心,對孩子暴露出的缺點缺少包容與理解。
由于聯系不上他的父母,年級干部和班主任費盡心思找到了孩子的外婆,這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趙心銳的爸爸在外包養小三,拋棄了家庭。而媽媽則在離婚后不知去向。
心酸與同情撞擊著老師們的心,一樣的目標,一樣的努力,大家用愛心喚回了那顆迷失已久的心。
對此,老師們都深有感慨:如果沒有找出趙心銳心靈深處的痛,如果沒有一顆包容的心,我們就走不進孩子的心中。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趙心剛的進步,更是教育的價值。
是的,更多的時侯,包容的力量是無窮的。正像陳建仁所說:包容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尊重。而正是這種包容凈化了學生的心靈,換回了一顆純潔、善良的心。我們面對犯錯誤的學生,更應該將包容留給他們,當他們識識到自己的錯誤并被感動時,自然就會改變自己。如果我們只是以成年人的思想進行說教、批評、往往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是有著最基本的自尊、自律、自省的意識和能力。當學生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老師的尊重和包容往往比呵斥、諷刺更能感化學生,讓學生幡然醒悟。因為,喚醒心靈的,從來不是鞭笞,而是愛。多一份包容,少一份責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