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教只是為了學生逐漸形成強大而源源不斷的“自我供給”。那什么才是學生生長所必需的“根部營養”呢?當“教是為了不教”成為共識,那“教什么”就成了我們教學實踐的起點,起點既定后,目標就決定了方向。就數學教學的核心目標而言,有兩個要素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思想方法和理性精神。
思想和方法,對于個體來說,具有終極和終身的意義。引導學生找尋、發現學習中包蘊的數學思想、方法,教師就要幫助學生逐步建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方法體系”,使其能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認識問題,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把抽象、推理和建模的基本思想以及據此派生出來的還原法、歸納法、極端思考法、類比轉化法等方法作為數學教學的聚焦點,讓學生充分經歷猜想、驗證、調整等過程,把創造力、想象力、思考力、判斷力的培養納入教學視野,這些無疑為學生提供了享受智力活動的習慣、充滿學問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以及獨立思考和判斷的學習能力。
精神和信念,是學生自我生長的心靈之翼。一種好的教學,必然同時是一種好的教育,“立德樹人”的理念應該成為每一位數學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只有擁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才最有可能實現快樂、自主地自己生長。數學家M•克萊因曾深刻地指出:“數學是一種精神,一種理性精神,亦正是這種精神,試圖決定性地影響人類的物質、道德和社會生活……”數學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蒙、習慣的養成、信念的獲得等,往往會影響人的一生。教師要善于通過教材,發現和挖掘這樣“最有力量”的思想和信念元素,并讓它們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日漸強烈、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