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生長方式是多樣的,生長狀態是主動的,生長過程是快樂的。追求這樣的課堂愿景,特別強調教學的“入序”。而現實中,教學過程“失序”現象較為突出,比如重共性、輕個性,重服從、輕民主,重主宰、輕主體,重結果、輕過程,重灌輸、輕探索,重邏輯、輕形象等。強調“過程有序”,就是要強調尊重和敬畏教育教學的規律,敬畏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自覺遵循并科學駕馭學生的生長規律。
讓生長在等待中自然發生。學生的生長具有自我完成的品性,具有自己的節奏和節點,其過程是“緩慢而自然”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聽從常識的指引,并實踐這個常識!岸霹N不啼,而要聽它啼,有什么辦法?”德川家康的回答是:“等待它啼!”等待,就是要舍得“耗費”寶貴的課堂時間,下得“水磨”的功夫;等待,就是要讓學生該做什么的時候就做什么,不超越生長的節點,順應生長的態勢。
讓生長在競爭中自然發生!敖逃貧w自然”“為生長而教”,這些理論以其鮮明的兒童立場認為:數學教學是為了兒童的,也是從兒童出發的,更是依靠兒童來展開和進行的,一言以蔽之就是“教師要努力促成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生命狀態,用兒童生活還原數學學習情境,用兒童世界創造數學教學境界,把兒童學習引向自然、自由、自覺。數學課堂上應該更多地讓學生操作、想象、抽象、對比、推理、建模,應該讓學生“互學互教”“對學對教”“群學群教”。要特別警惕的是,數學課堂里不能只有一種聲音,或者一兩個話語霸權者,要努力培育一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生命的林子”,讓數學課堂充盈對話、啟迪、爭辯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