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名: 密 碼: 保存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頻道 >> 語文 >> 內容

談談有效教學

時間:2020-10-21 10:31:51 點擊:4228

談談有效教學 也許,你在思考: 為什么“教了,不等于學了”“學了,不等于學會”“學會,不等于會學”?也許,你也在困惑:課程改革十多年,絕大多數教師認同新課程理念,也在努力變革自己的課堂教學,“聚焦課堂”“贏在課堂”“決戰課堂”的口號不絕于耳,但總體而言,學生的學習特別是深度學習卻沒有真正發生。如果沒有學習的變化或增值,課程改革就成了“沒有終點的旅行”,課堂變革也將成為“沒有意義的勞作”。 有效教學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為了更好地把握這種理念,我們先來了解它的本來含義。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是衡量有效教學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具體地說,有效教學需要關注這些內容。 ●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首先,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腳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學生的發展是全人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學科(如英語、教學等)的發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 ●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同于生產效救,它不是取決于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于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以便于檢驗教師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簡單地說量化就是好的、科學的。有效教學既要反對拒絕量化,又要反對過于量化。應該科學地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的結合,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業成就與教師的工作表現。 ●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持續地追問“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如何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 實施有效教學,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當前,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觀念舊,拿著新教材,唱著過去的歌謠。二有惰性,常有“拿來主義”,鮮有創新精神。三是關注點有偏差,教學時只關注教,忽視學生的動態生成。四是反思少。 鑒于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實施有效教學,必然要求教師在以下方面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 1.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理念是靈魂。教學理念是指導教學行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對于教師來說,具有明確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應該是基本的素質要求。在推行新課程中,教師必須以新觀念來實施新課程。 2.豐富個人知識儲備。課堂上,如果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廣度,那么教學就會膚淺,學生學習就無法深入?梢,作為新課程直接實施者的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和探索,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內涵。知識的厚度增加了,課堂就能深入淺出,左右逢源。 3.做一個有反思力的教師。葉瀾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教師應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實現專業成長。 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 做法是從課前的準備、課堂的組織、課后的練習等幾個環節來提高實效性。 (一)課前的有效準備 大凡成功的課必定是充分準備的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有效的備課必須體現出: 目標的有效:清晰、簡明。目標是方向,方向正確才能保證有的放矢,教學目標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學任務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完成。備課時制定明確、具體、科學的教學目標,圍繞目標確立重點,優化教法,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內容的有效:適量、適度。一節課教師講多少內容,并沒有明確的規定,講多了學生嚼不爛,講少了學生又不夠吃。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學原則,科學地安排與搭配教材內容,合理地組織各部分的練習,不能“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圖便”。 教法的有效:靈活、恰當。同一教學內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會不同,教必須致力于“導”,服務于“學”。優化教學方法要從實際的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學生情況出發,揚長避短選用教法。教法貼切,教學方有效。 (二)課堂的有效組織 這一環節,教師要做到: 語言組織準確、簡練?v觀那些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課,無一例外都是教師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擠占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一個教師,課堂上一定要組織教學語言,增強語言表達的科學性、針對性、準確性,做到清晰精煉、重點突出、邏輯性強。 時間組織恰到好處。教學各部分的時間分配,教者在備課時應預計,講課時要調控。但有時候,因為課堂上不變的因素較多,也許不是重點內容的教學卻占用了一些時間,這時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課的角度來安排時間。不言而喻,課堂教學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任務越好,浪費的時間越少,課的密度越大,教學質量就越高。 教學組織面向全體學生。一位好的教師應該得到全體學生的尊敬與愛戴,一位好的教師應該使所有學生都受益。在課堂教學中,各環節的安排要盡可能以全體學生的參與為基礎,以個別提問、小組交流、課堂檢測等多種形式來了解大多數學生學習的情況。 (三)課后的有效練習 課后練習不在多,貴在精。有的教師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大搞題海戰,使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反復的抄寫上,思維與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練習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學情,因課設計練習,讓學生在訓練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提升三種教學能力 (一)課堂調控能力。 上課是個動態的過程,課堂上許多生成性東西不可預見。面對課前沒有估計到的這些教學問題,教師要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改變既定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學活動上。 (二)信息反饋能力 課堂教學反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信息交流的過程。教師,站在講臺就是思想,就是智慧。這種思想與智慧,需要教師及時捕捉來自于學生的各種信息,通過分析,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從而引發新的學習。 (三)評價指引能力 評價不是對結果簡單的肯定與否定,而是對學生思維的點撥。如何讓課堂評價真正起到激勵、引導的作用?首先,語言要飽含激勵,用真情去評價學生;其次,減少簡單確定性評價,倡導發展性評價,做到這兩點,評價的作用就能真正發揮。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有效教學策略不是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它的目的是幫助每一位教師產生自己的有效教學策略。 最終落到以下幾個方面: 有效的目標 有效的過程 有效的訓練 有效的評價

作者:呂建榮 錄入:呂建榮 
  • 泰興市大生小學(www.zurichnu.com) © 2009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taixingren@163.com 站長QQ:274220792 蘇ICP備10046325號-1
  • 99精品国产综合@99精品好爽毛片@99精品黄片免费�?@99精品黄色�?@99精品全国在线视频